国际贸易理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英国,18世纪。
(1)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
(2)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英国,19世纪。
(1)国际贸易的基础: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2)国家贸易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瑞典,20世纪。
(1)国际贸易的基础: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同,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2)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美国,20世纪70、80年代
(1)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并形成了当代贸易理论。
(2)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3)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如果每个国家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就会比生产所有产品时的规模更大,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这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
1、产品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是传统的(二战前)国际贸易理论假设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都属于。
2、新的(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
(1)产品类似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存在规模经济即规模报酬递增。克鲁格曼属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三、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1、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增加出口,有利于旅游和劳务收入;
(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2、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
(2)汇率水平,汇率下降,就要缩减进口;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国际贸易政策
一、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目的和措施
1、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目的
政府对进口贸易进行干预或限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措施
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干预
(1)进口贸易的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
①关税壁垒: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
②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2)出口贸易的干预措施
主要措施为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①直接补贴:以现金形式弥补差价。
②间接补贴:对出口企业在出口商品时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二、倾销的界定和反倾销措施分析
1、倾销的含义: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确认出口国企业低价销售行为是否为倾销行为的关键在于产品正常价值的认定。
WTO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
(1)原产国标准:出口国国内销售的可比价格;
(2)第三国标准: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
(3)按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一般费用和利润。
2、倾销的类型
(1)掠夺性倾销: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
(2)持续性倾销:无限期地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
(3)隐蔽性倾销:进口商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由出口企业补偿。
(4)偶然性倾销: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以倾销方式抛售。
3、倾销的影响
(1)对进口国:阻碍相关产业发展,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抑制新兴产业发展建设。
(2)对出口国:扰乱出口国市场、损害出口国消费者利益。
(3)对第三国:第三国市场份额减少。
4、反倾销措施
(1)反倾销措施属于贸易救济措施。
(2)反倾销税:在正常关税之外,进口国主管机关对确认的倾销产品征收的一种附加税。
①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②反倾销税的纳税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承担反倾销税。
③WTO规定,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的要求:
A、该产品存在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
B、倾销对某一成员方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C、损害和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