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术语中,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另一个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的工人和其他低收入集团。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在古罗马,它表示除子女外一无所有的阶级(无产者)。

 

虽然在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663年就已出现,但它的现代含义却是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鉴》中首次确定的。

 

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是一个国际性的阶级,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无产阶级都具有同样的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由于无产阶级的人数众多、组织性和战斗性强,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认为它是真正的革命阶级,肩负着使人类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使命。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后来,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等生产资料,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这些人也被称为proletariat。但他们已与古罗马时代的proletariat有着根本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不是社会的寄生者,而是社会的劳动者;不是剥削者,而是被剥削者;不是社会的负担和累赘,而是新生产力新生产关系的代表。但他们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中,当为了强调他们受压迫受剥削时,往往使用“无产者、无产阶级”的字眼,而当为了强调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未来新社会的建立者时,历史就更多地使用“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一词。

后来的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莫斯科河南岸区工厂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离开工厂时遭社会革命党恐怖分子范.卡普兰枪击受重伤,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列宁的身体从此开始恶化。列宁在晚年得了脑溢血,1924年1月21日,列宁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50周年的纪念日(1918——1968),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上海制作了这枚纪念章,以示纪念。 这枚纪念章正面图案为一面红旗高高飘扬,旗下铸列宁侧脸半身像,像下有文字:列宁 无产者革命的导师,背面有铭文:列宁五十周年 上海

 

如今在俄罗斯,虽然没有了“列宁格勒”的名字,许多列宁大型雕塑被推倒,但人民仍然在怀念列宁,他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群中享有的声望最高。列宁的主要功绩是创建布尔什维克政党、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缔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他也因此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这些外商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这样,中国无产阶级就先于中国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

 

19世纪40年代,英国商人在香港创办了阿白丁船坞。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美国长老会在澳门设立花华圣经书房。这些外商企业的工人,都是从中国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里雇来的,他们成为中国第一批工业无产者。 随后,在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厂矿里,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到1894年约有10万多人。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比较集中,除矿工外,基本上集中于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上海最多,其次是广州及其附近地区。工人集中于大城市与大中型企业,对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是有利的。中国无产阶级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它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到了现代,世界上出现了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生产资料已经收归代表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时,至少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已无私人的生产资料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普通劳动者,都靠工资生活,但却不能说这些人仍然是“无产者”或“无产阶级”,因为在法律上,他们也是国有财产的所有者和“股东”。因此, 在包括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已不再称工薪阶层为“无产者”或“无产阶级”。

 

注意:

这里说的“无产者”的“产”指的是生产资料,而非私有财产。

“无产”是指无生产资料。

所谓“无产者”,是“无资产者”,而非“无财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