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画出“路线图”。
作为全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东莞市发展改革局表示,今年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培育、空间供给、服务保障等为抓手,推动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范围内全年完成5000亩土地整备(含标准化产业片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力争基地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争取2023年完成土地整备5000亩
人勤春来早,开工正当时。节后复工,位于松山湖高新区的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广东三生制药有限公司东莞松山湖生物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研发办公大楼裙楼焕然一新,塔楼玻璃幕墙装修正在紧张进行中。几公里外,菲鹏生物东莞总部二期工程“诊断试剂核心原料、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解决方案研发生产项目”呼之欲出,外装工程竣工不久,工人们忙着内装施工。
2.7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是东莞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据东莞市发展改革局统计,在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下,2022年全市以高规格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新的突破。在空间整备方面,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范围内完成土地收储超过4700亩;26宗“标准地”挂牌成交,面积约2800亩;完成“工改工”拆除整备面积超过500亩。在产业招商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新签约项目76宗,协议投资额约375亿元,其中包括天域半导体、弗迪动力、赣锋锂电等3宗投资3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
“‘一号文’强调全方位赋能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这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平台的高质量保障。”东莞市发展改革局创新和产业发展科科长袁锡江告诉记者,今年,东莞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命门”去强力推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提速见效,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力争基地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成为湾区级的新兴产业承载平台。
为此,东莞将攻坚拓展连片产业空间。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含标准化产业片区)2023年完成土地整备5000亩,基本完成近期可开发地块的整备工作;二是推动龙头招引取得突破,全年力争引进不少于4个龙头项目和链主企业,吸引带动35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投资,着重围绕新能源汽车、储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招引一批终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项目;三是提速项目落地见效,全面推广应用围合供地、基坑单独报建、摘牌即动工、完工即投产等改革举措,推动天域半导体等21宗项目动工建设,瑞勤、博力威等13宗项目实现“完工即投产”,华誉智能制造等11宗项目加快投产、释放产能。
启动10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建设
当前,东莞市新增工业用地主要用于保障龙头型、关键型重大项目落地,但一批优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对发展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亟需有序推进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产业空间建设,进一步加大企业培育和精准服务力度,满足优质中小型企业的空间需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制造业当家’和市委、市政府‘制造业立市’等工作部署,全力为优质企业提供稳定的经营发展空间,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东莞正在制定《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产业空间建设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力争实现5年内建设不少于50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产业空间。”袁锡江说,按照“5年建设5000万平方米”的工作目标,2023年计划启动1000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建设,其后每年启动1000万平方米。重点在市四大平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南部九镇和政府主导的连片“工改工”区域先行启动建设。
据了解,《工作方案》是东莞在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空间资源紧缺的双重背景下,进一步盘活现有土地资源,为支持优质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链完整性和竞争力而出台的专项政策。着力化解产业空间零碎化、陈旧化与优质企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间的矛盾,为企业提供稳定健康的经营发展空间,为全市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