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纵横,菜花遍地香,水稻育秧忙……孝南区杨店镇刘砦村,曾经撂荒的土地,如今成为生机勃勃的春日田野。

王继辉。记者周洪阳 摄

王继辉,回乡从事粮油种植的大学生,皮肤黝黑、略显沧桑的脸上,有种农民的憨厚与腼腆。

3月18日,这位“新农人”在他的种植基地和农机服务站,向记者描绘了他的种田蓝图。

王继辉种植的水稻。通讯员 供图

大学生回乡,当起“新农人”

1989年出生的王继辉,从小就喜欢站在田边,看农民一丝不苟地劳作。读高中时,他希望报考的是农业方面院校。最终因分数不够,他听从搞农技服务的父亲安排,到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汽车维修。

2011年,大学毕业的王继辉在一家公司,从事检测与维修。但他一直关注着国家有关“三农”的政策,他一直认为,搞农业很有前途。每次回家,看到大量农田摞荒,觉得很可惜,更是坚定了他回乡创业的想法。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又回家种田?”王继辉回村种田的想法,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父亲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而且种田很辛苦,很难养活一家人。王继辉耐心地做着解释,还托村支书上门做父亲思想工作。经过反复劝说,家人才勉强同意。

王继辉的育秧大棚。记者鲁伟龙 摄

2014年,王继辉带着几万元的积蓄回到刘砦村,从事粮油种植。他从自家10多亩地开始试种水稻,虚心向种粮大户、农业专家请教。王继辉说,刚开始创业,他白天蹲在田间地头,晚上则泡在网上,脑子里全是粮油种植。

2015年,他带头创办了粮油种植合作社和农机服务站,目前骨干社员由当初的5名发展到18名。自己种植的面积,由当初的10多亩发展到900亩,合作社共种植4000余亩。

农机服务站。记者周洪阳 摄

改变耕作方式 农业实现现代化

传统的种植模式,靠肩挑背扛、牛耕犁耙,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仅靠种地无法养活一家人。

“成立合作社后,我对种植模式进行了改变。” 王继辉说,杨店镇雨热同期的气候和富营养的砂质土壤,适合水稻、油菜和小麦种植。他采取水稻、油菜和小麦轮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种植再生稻,种一次收两茬,亩产提高到2000多斤。

农田中工作的播种机。通讯员 供图

合作社成立了农机站,目前购有旋耕机、拖拉机、育秧播种机、收割机、测绘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等,为本村及周边村3万余亩农田提供农机服务。

“如今种田,除灌溉外,全部实行了机械化。”王继辉说,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吸引了一部分人回乡种田,合作社目前已带动2000余农户,参与粮油种植。他个人年净收入达到40万元。

刘寨村党群服务中心内,王继辉为来访村民解答疑问。

打造示范带 激发粮油生产活力

王继辉回乡创业,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得到村委会及村民们的认可。2020年底,他被选为刘砦村“两委”班子成员。

“村里还有部分闲置土地,需要平整利用起来。”王继辉说,他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了盘点,土地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升。他准备再流转1500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在合作社试行温室种植,探索育种方式,提高作物产量。通过示范、试验,为农民树立信心,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创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记者周洪阳 摄

接受采访时,王继辉描绘了自己的种田蓝图:对村里的闲置土地集中平整,在岗地、坡地种果茶,打造林果种植基地;在水田种粮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带;将农田改造成综合体、景观带,推动农旅整合,让土地“活”起来,让农村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