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国美停发员工工资 ” 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听说了,这事儿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
港股上市的国美零售( 国美集团的上市主体 )中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美零售负债总额 280 亿元,负债率高达 176% 。
其中,需要在一年内偿还银行及其他机构的负债约:229 亿元。
而国美零售账上的现金,只有:24 亿元。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发不出工资一点都不意外。
那么,国美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1987 年,黄光裕来到北京,100 平的国美门店正式开张。
国美电器的起家有一个时代背景:当时的家电行业并不像现在这么集中,厂商的品牌效应还没怎么建立起来,品牌们的自有销售渠道也没有建立起来。
也就是说,家电品牌卖的多不多,跟国美这样的销售终端关系很大。
1991 年,黄光裕在《 北京晚报 》报纸的中缝上打起 “ 买电器,到国美 ” 的广告,每周刊登低价的电器信息。因为国美逐渐发展成了连锁公司,在渠道孱弱的各个家电品牌面前,它的渠道议价能力逐渐增强。
在那时,家电品牌想去国美卖东西,得交进场费、上架费、管理费、促销费等各种费用,而且国美还能压家电公司的账期。
在国美登陆港股市场的 2004 年,国美零售的总资产为 48.24 亿,而国美欠上游家电厂商的货款( 资产负债表中的 “ 应付账款及票据 ” 项目 )有 31.70 亿,占比 65.7%,十分霸道。
也就是说,国美开门店的钱,就是靠压榨上游家电厂商 “ 借 ” 来的,借鸡生蛋,自己出的本金很少( 国美当年的股东权益为 12.93 亿 ),也不需要向银行借款( 长期负债金额为 0 )。
一直受制于人的家电厂商们,在积累了一定品牌实力之后,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萌发变革。所以同样在 2004 年,格力与国美决裂了。
那年夏天,随着空调销售旺季的来临,成都的 6 家国美店未经格力同意,对格力空调大幅降价。原价 1680 元的 1 匹格力挂机降至1000元,原价 3650 元的 2 匹柜机降至 2650 元。
这个举动严重影响了格力空调价格体系的稳定。董明珠派人去找四川国美店的负责人,一番交涉后:
国美将全国国美店的格力空调下架,霸道之极。
董明珠也同样是狠人,格力选择停止继续向国美供货,并且为了不受制于渠道,潜心发展自己的格力专卖店,这也是格力后来能崛起的根基之一。
随着时间发展,家电厂商之间开始出现洗牌分化,市场集中度慢慢提升。
上海夏普、日立、春兰、爱特、科龙等早期空调品牌或是消失,或是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到 2021 年,格力、美的、海尔三家空调品牌就瓜分了 74.8% 的市场份额,其他家电品类亦是如此。
如果说以前消费者是 “ 店里有什么空调就买什么空调 ”,那后来就慢慢开始变成 “ 哪家店有( 格力、美的、海尔 )空调就去哪家店买 ”,人们开始注重产品品牌,而不是零售终端的品牌。
国美的议价能力,开始大大减弱。
为了衡量议价能力,知危编辑部以 “ 应付账款及票据/资产总额 ” 作为议价能力的替代指标,你可以看到,国美对上游的议价能力一路走弱。
会计学上有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一笔资产必定有对应的资金来源。而上游占款少了,国美就需要通过股东出资或者借贷补上口子,2021 年国美零售光长期负债就有 61 亿元。
另一方面,国美的门店数和门店面积持续大幅增加。从 2004 年到 2021 年,国美的资产总额一路攀升,从 48.24 亿元翻了 16 倍,达到 809.23 亿元。
但,实体门店的地理位置有好有坏,不同地域消费需求也有高有低。
一二线人流量高、消费能力强的店址就是坪效高的店址,这些是渠道商优先选择的开店地址。而当坪效高的店址开了之后,为了提高覆盖率和渗透率,为了继续做大收入规模,就得往低线城市坪效低的地方开店。
所以开店数量多,并不意味着增长是持续的,门店数多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店给业绩带来的增长效力是越来越低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国美所处的境地,不仅面临与家电厂商之间地位转换的问题,还面临电商销售渠道冲击的问题。
可能黄光裕自己也不会想到,干掉国美的并不是创立苏宁电器的老对手张近东,而是身在北京的另一个东哥:刘强东。
2012 年,东哥开始线上叫板苏宁、国美两家,宣称要打价格战。
关于这场战争,刘强东的态度是:我资方贼多且实力雄厚,往死里打。
这其实是一场结局注定的价格战,因为国美、苏宁这种线下家电连锁零售与电商零售比,优势很低。
首先,诸如京东的线上电商平台,无需实体店的成本,而前面国美为了开店扩张要把资产总额扩充成什么样子,大家应该已经了解了,很费钱。
其次,线上电商平台得益于广告联盟、RTB( 实时竞价 )系统等的发展,可以在本就比线下实体店成本低的情况下,获得更大、更精准的客源。
成本比你低,获客还比你数量多、质量高,你气不气?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点:京东这样的线上平台,可以长期保持 “ 低利润 ” 或是 “ 无利润 ” 地售卖家电,但国美不行。
具体原因在于 “ 客户利用率 ”,单个客户在家电类产品上的购买频次是较低的,没有哪个家庭会每年换一次空调或是冰箱,但京东是一个综合性电商,它靠 “ 低利润 ” 或是 “ 无利润 ” 吸引来的客户,可以在京东丰富的 SKU 下购买其他高频消费品,京东可以在这部分赚到钱。
极端点看,卖家电是国美的命,而对京东来讲,只是引流工具罢了。
国美直到现在收入也靠家电数码类,SKU 不丰富
就这样,家电线上零售规模连年上涨,占比快速提升。
在 2017 年之前,国美偶尔有一些年份出现亏损,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挣钱的。
一直撑到 2017 年,国美开始撑不住出现亏损了,入不敷出,并且亏损幅度不断加大。
其实到这里,国美这样的家电零售连锁,无论对家电厂商还是消费者来讲,都没那么重要了。
严重些说,他们已经被时代所抛弃。
2020 年,国美掌门人黄光裕假释出狱。不少人认为这个曾经当过中国首富的男人,能带领国美创造一个新的奇迹。在国美集团高管会议上,黄光裕发表了主题为《 拼搏奋进,再攀高峰 》的讲话,激励全体员工 “ 共同为国美开启勇往直前的新篇章,力争用 18 个月的时间,使企业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
黄光裕把赌注押在 “ 娱乐化社交化的购物 ” 上,原先的国美 App 改名 “ 真快乐 ”,国美官方网站也被更名为 “ 真快乐商城 ”。
“ 真快乐 ” 上有直播、短视频等内容,并且也是综合电商,SKU 相对丰富。黄光裕希望用娱乐和社交吸引流量,再把流量进行转化,卖货。
但,真快乐的发展并不顺利,最高日活跃用户也只有 300 万,飞轮效应根本转不起来,只是白烧了一波推广费用。
除了真快乐,黄光裕还推出了互联网家装平台 “ 打扮家 ”,优惠券平台 “ 折上折 ”,甚至还考虑涉足元宇宙。
这些举措全都收效甚微。
国美就像是一个剩了一口气的病人,黄光裕给国美下了一剂猛药想让他回春,结果现在就剩半口气了:
2021 年年报里,国美电器的期末门店数量为 4195 家,而根据《 财新周刊 》的报道,国美已关闭旗下 9 成门店,目前全国门店数量不足 500 家。
不只是策略失败,黄光裕回归后的管理似乎也是失败的,《 中国企业家杂志 》在 11 月 7 日发布了一篇名为 《 黄光裕狠踩油门,国美挂上倒挡 》的文章,里面阐述了很多 “ 离奇魔幻 ” 的场景,我们摘抄几句:
“ 国美全零售生态共享平台目标和实施路径高层会议上,黄光裕一边炒股,一边玩平板上的《 愤怒的小鸟 》 ”
“ 预计 100 亿的 GMV,根本入不了老板( 指黄光裕 )的眼,调成 1000 亿、5000 亿,慢慢的大家知道老板不想听百亿级别的数字,一个新事业部上来就是 1000 亿。 ”
“ 在国美总部鹏润大厦 36 层的会议室中,有不少打扮隆重的礼仪小姐,在会议中不停地给高层们放烟、添茶水。 ”
总之,一顿操作猛如虎,队伍的人心散了。
从 2021 年中开始,国美在线 CEO 向海龙、国美投资公司 CEO 何阳青、国美电器 CEO 王巍、真快乐负责人丁薇、打扮家创始人崔健、安迅物流 CEO 韩磊等高管先后离开。
根据国美公告,从去年 12 月开始到今年 10 月 13 日,黄光裕夫妇持续减持,持股比例从 61.50% 降至 41.99%,累计已套现近 10 亿港元。
再看看拿不到工资的国美员工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