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成为亿万富翁,用不到40年的时间,把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店变成资产高达上百亿美元的跨国商业集团,曾多次问鼎印尼首富,被誉为“商业奇才”。他,就是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陈江和。
在陈江和的创业生涯中,危机总是与他如影随形,历经石油危机、金融风暴的他,始终屹立不倒,究竟是有何出奇的看家本领?
01
白手起家,在石油危机中赚取“第一桶金”
1949年陈江和出生于印尼棉兰市,父亲陈金荣是从福建莆田到印尼打工的华侨,在当地经营一家小店铺,靠卖零配件和汽油为生。陈江和是家中的长子,他还有7个弟弟。
在陈江和17岁时,体弱多病的父亲由于操劳过度再也无力继续操持家务,作为长子的他别无选择,中学未毕业就出来做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接过父亲生意的陈江和,开了一间机件铺,为石油公司供应零配件,开启了创业生涯。凭借着薄利多销的做生意方式,陈江和开拓了自己的市场,还成为一家石油公司零件供应商。
1967年,陈江和创办了属于自己的金鹰公司,业务也从零售扩展到为跨国公司修建天然气管道。
上世纪70年代初全球石油危机到来,给陈江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当时,油价因中东禁运而暴涨,石油公司迫切地要求增加产量、大规模地扩建。近水楼台先得月,陈江和的设备和工程生意也随之水涨船高,与石油公司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他,凭借着没日没夜地辛勤工作,26岁的陈江和赚到一千万美元,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不过,陈江和并没有因为自己在短短几年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就停滞不前。“如果有一天,石油公司不能再为自己提供市场和利润,该如何让公司继续经营下去,又如何养活自己的员工?”逐渐成为陈江和日思夜想的问题。怎么办?那只有走多元化的道路。
一个偶然的机遇,陈江和发现当时印尼的原木很多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加工夹板后再返销到印尼,这些厂家还能从中赚取丰厚的利润。
对此,陈江和想到:“为什么自己不能在印尼建一个工厂?这样既可以把加工的附加值赢在国内,又可以支持印尼国家经济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的印尼,建设这样一个规模的工厂是史无前例的。很多人嘲笑他的想法,直接出口原木收益快,建工厂、做工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回报率如何还是未知数。然而,陈江和决心已定。
没人知道,陈江和创立三夹板厂的困难。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尼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尤其是极度排斥华人,身为华人的陈江和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厂房,困难重重。为此陈江和多次拜访印尼的各部门部长,寻求他们的帮助。
最终在1975年,印尼总统带领七位部长前来给陈江和的工厂剪彩。当他们拿起剪刀剪彩的那一瞬间,26岁的陈江和觉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家工厂终于诞生,自己也离梦想更近了一些。
工厂建好后,其运转能力比陈江和想象得好很多,工厂两三年就实现了盈利,几年下来,获利颇丰。无论是机车铺时代,或者是夹板厂时代,
陈江和所做的每个决定都离不开“远见”二字。
02
转危为机,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当夹板厂建成、投产,而且产出效益远远超过预期时,陈江和开始了多元化发展的另外一个梦想。此时的他,已经将他的目光瞄准在下一个目标之上——建造科林奇工厂。
一次去芬兰考察期间,陈江和发现,芬兰气候恶劣,需要从其它地方进口树木进行生产,却拥有世界上顶级的浆纸技术,而印尼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好,对开发速生林是极有利的,只要学习芬兰的浆纸技术,利用印尼有利的地理、气候环境来建浆纸厂,应该大有前途。
在印尼开创浆纸王国的构想,逐渐在陈江和的头脑中清晰起来,他打算在科林奇建造工厂。这个想法在当时简直是异想天开,因为那时的科林奇是在印尼是一个异常偏僻的地方,全都是荒山野地,常住人口不足5万人,不通电,也不通自来水。
但回到印尼后,陈江和就着手开始打造自己的浆纸王国。西班牙、挪威、瑞典、芬兰、印度、菲律宾、加拿大、巴西、美国……他跑了20多个国家,目的只有一个:要去寻找一个工业化发展模式。
经过一次次实践和市场考察之后,陈江和设计出了一个崭新的一体化工业模式——“林浆纸一体化”,立足资源,高效整合资源,将企业做大、做强,并在这条路上勇敢前行。
短短十余年,陈江和就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人工速生林基地和浆纸联合生产基地以及一个规模达8万人社区,并且据此成立了金鹰的核心集团——亚太资源集团。
但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国银行以国家信贷评级有问题为由,不再贷款给印尼。陈江和与他的科林奇工厂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
“当时的信用证,国外银行不收,好像废纸一样,真的非常艰难。”陈江和回忆道。
亚洲金融危机是陈江和从商以来面对的最大挑战,但是,此次的金融危机也让陈江和汲取了一个经验,就是世事难料,凡事须做最坏打算,以及自问能否承受得起风险,然后就是分散风险。
于是,在投资者纷纷逃离印尼时,他变现国外资产,投资印尼石油和天然气基地,成立了太平洋油气和东亚电力两个大型能源公司。同时,在“浆纸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他也选择卖掉国外的部分资产回笼资金,将项目改成四个阶段来执行,由原来的一年后生产改成两年半后生产。
再加上多年良性发展,在群众中积攒的良好口碑,和企业员工的上下同心,陈江和的金鹰集团在乱世纷纷中不但屹立不倒,反而逆境突击,勇登绝顶,企业规模扩大了两倍,而陈江和也在这场激流之中成为了印尼成功的商人。
03
心系祖国,助力公益事业发展
对于陈江河来说,自己虽然在东南亚长大,但自己依旧是中国人,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是炎黄子孙。因此陈江和一直都在关注着中国,希望帮助家乡加快发展。
从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之后,陈江和金鹰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先后多达600亿元。在金鹰集团的优势行业,通过人才、技术的支持,加快了中国相关行业的发展。纸浆和造纸、纤维素纤维、棕榈油、清洁能源等多个行业,都有着陈江和金鹰集团的投资。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陈江和便设立了陈江和基金会,致力于公益事业,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帮助。
来到中国之后,陈江和基金会开始大规模地参与公益事业。在新疆、西藏、青海等地,修建了众多公益小学,公益工程,目的就是为当地的贫困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因为陈江和坚信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
对自己的家乡福建莆田,陈江和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包括设立工厂,提供技术、人才等,加速家乡的发展。除此之外,每当中国面临自然灾害的破坏之时,陈江和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从洪灾、地震,再到非典、雪灾等,陈江和都给予了大量的援助。先后捐赠了上亿元。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修建场馆之时,陈江和更是大手一挥,成为了修建水立方时,金额最大的捐赠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陈江和也不断参与其中。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陈江和更是积极支持,参与其中,先后又捐赠了上亿元,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支持。
从慈善事业,到公益助学,再到经济建设,远在海外的陈江和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中国,思念着家乡。
他曾说“虽然一直在海外打拼,但我还是中国人。”陈江和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祖国强大了,自己身为华人才能够在海外挺直腰杆,因而无论走得多远,永远都不会忘记家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