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泽平团队
导读
我们在2019年倡导新基建、新能源,专著《新基建》荣获中组部第五届党员培训创新教材奖。
在2021年提出,“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
展望未来,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我们认为“当下不投储能、氢能、智能驾驶,就像5年前没投新能源”。
我们对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有十大判断:
1、新能源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最有希望的行业,堪称一枝独秀,新能源车销量2021年350万,2022年680万,连续翻倍式增长。
2、新能源汽车车替换传统燃油车,诺基亚时刻到来。风电光伏替代燃煤发电老能源,双碳战略带来重大机遇。
3、2023年,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等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赛道重新洗牌,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新万亿级赛道谋求突破奔向黎明。
4、居安思危。行业内部也开始内卷起来,大打价格战,影响利润和持续创新。进入智能驾驶阶段,缺芯少魂。欧盟、美国等对中国实施双反和贸易保护,影响出口。
5、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还会有一轮大洗牌。车企价格战、盈利难。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锂价回落,行业内卷。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企业要熬过去,一要避免降价内卷,实现品牌价值突破、走出利润困境,二是要把握出口发展机遇。
6、光伏、风电产业从爆发式增长转为稳健增长。对风光资源的利用逐步完善,整体装机增长不再是最核心的问题。绿电+储能,才能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分布式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兴领域潜力大。
7、氢能、储能、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新万亿级赛道,2023年是产业转折点,市场化加速,开始爆发出重大机会。氢能,上游电解水制绿氢规模翻倍增长,中游氢能新基建已开始,液氢、气氢管道蓄力发展。储能装机增幅显著,配储、补贴政策是重点。智能驾驶为车企创造更多价值增量,进入高级别上路的关键期。
8、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新三样”成为出口主力。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66.9%,是支撑出口的重要力量。
9、新能源孕育新产业,如动力电池上下游万亿级大赛道,也在孕育诸如氢能、储能、碳交易等众多的新型产业机会。新能源带动新基建,包括充电桩、换电站、氢能管道基建等。
10、2023注定是转折之年,新能源产业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应该团结起来,“抱团”走出去。我们的新能源产业不能执着于产能战、价格战,要技术过硬,持续弯道超车,要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新能源。这种输出不仅是以新能源车、光伏、电池为代表的产能输出,更是中国新能源品牌的输出,口碑的输出,技术的输出,在帮助世界低碳发展的同时,实现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正文
1 新能源汽车:大洗牌,危与机并存
二是新能源汽车之间,还会有一轮大周期、经历一轮大洗牌。未来或呈现:几家车企独大,多数车企追赶,部分车企掉队——“强者恒强、剩者为王”。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总量层面经济复苏,消费在逐步修复,但是需要时间。2023是经济逐步复苏之年,但是居民耐用品消费仍然偏向疲软,汽车消费总体平稳、尚没有较大超预期增量。2023年起新能源补贴全面退出,部分消费者在2022年底提前锁价订车,透支了2023年的部分汽车消费需求。这也导致了1-2月销量不及预期。3月开始,车企降价潮开始,行业竞争加剧。
迄今,力帆、众泰、江铃等老牌车企都已离场,威马、爱驰、拜腾、极星等一些新势力、新能源的车企也面临生存问题。怎样“熬过寒冬”?一要品牌价值突破,二要走出利润困境。否则将失去阵地、残酷出局、无奈重组。
三,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翻倍式增长之后,2023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将会有所放缓。新能源出海,成为有效增量。
新能源车出口将是2023年的重点。中国汽车走出国门,与德、日、美系车企竞争,避免本土存量内耗,创造增量,构建全球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溢价能力。从数据看,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47.8万辆,一个季度就达到了2022年全年的70%。电动车出口占到了汽车总出口的45%,新能源出海前景广阔。
电动车出口空间巨大。假设新能源汽车完全替代燃油车,一年的新能源出口量约400万辆,测算出口金额约3600亿元。目前我国新能源出口主要还是紧凑型、中低端、低毛利车型。自主品牌走出国门方才起步,加上智能驾驶的升级赋能,在新赛道上塑造品牌价值护城河,若出口均价提升至单车12万元,新能源车贡献的出口金额将接近5000亿元,为“新三样”出口创造强劲动能。
2 动力电池:锂价回落、产能过剩、内卷加剧
3 新能源光伏、风电:成熟市场、稳步增长
2023年,光伏产业最大的变化是:硅料产能逐步释放,产业链将不再受高价格困扰。包括组件在内的多环节价格将波动下行,价格回落带动产业链需求释放,影响装机量攀升。
2023年风电市场最大的变化:重回增长,加速市场化。2021年在政策退坡影响下,风电一度上演了抢装热潮,导致2022年部分地区风电装机量不及预期。2023年在平价化上网、市场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风电市场将有所复苏,上下游出货量可观,带动海风塔筒、管桩基、铸锻、海缆等环节复苏。
2023年,关注新能源风光电发展的四大趋势方向:
一个是新型技术路线进步、跨越式发展。光伏技术迭代, 硅片进一步大型化、薄片化,182mm与210mm硅片成为2023年的市场主流。单晶成为市场主流,以HJT、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技术带动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钙钛矿电池等新技术从0到1商业化落地,打破传统转化效率的天花板。风电市场大型化机组、轻量化材料是新方向,继续向深远海发展。
二是对风光资源的利用逐步趋于饱和,光伏、风电站的整体装机增长不再是最核心的问题。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基础下,负电价从出现到逐渐常态化,新能源电力的波峰波谷价差进一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新型风光伏配储的需求将进一步抬升。绿电+储能,才能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
据统计2023年五一期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实时交易电价波动剧烈,多次出现负电价,低至-0.085元/度。其中,从5月1日20时至5月2日17时,连续实时现货交易负电价时段长达22个小时。负电价出现的本质就是太多的新能源电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消纳,未来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2023年一季度,国内共发布480个电力储能项目,规模共计103.6GW。其中,新型储能项目规模合计41.4GW,功率规模同比增长11倍以上。
第三是关注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兴细分领域的发展。
分布式光伏与建筑设施结合,发电同时无需新增供地,优势突出。如隆基绿能在内的众多光伏企业侧重于发展户用市场,行业逐步注重户用光伏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同时,在户用服务的安装过程中,低风险、稳定收益是大多数居民的主要需求。根据市场案例,占地3600平的光伏自用电站,按度电0.9元的工业电价和0.3元的上网电价平均测算,年化收益可达到40万元,以使用寿命25年测算,预计3年实现成本回收,余下22年为净收益期。此外,光伏建筑一体化、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也是发展新方向,包括屋顶光伏、地面光伏、幕墙光伏、车棚光伏等多种应用场景。
第四是进一步关注新能源出海情况,包括光伏组件、光伏设备以及户用光伏配套等等。以光伏、锂电、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正逐步成为支撑我国出口的主要力量。2023年一季度,“新三样”合计出口增长66.9%,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4.7%。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需要警惕欧美针对中国风光伏产业展开新一轮“双反”。在新三样当中,太阳能电池出口的累计同比增速低于锂离子电池、汽车。2022年到2023年,包括欧盟《净零工业法案》、美国《国防生产法案》取消东南亚光伏出口关税豁免等政策在内,要求新能源制造业重新回归本土。
4 氢能、储能、智能驾驶:万亿级赛道,破局在即
4.1 氢能:爆发前夜,产业政策成破局关键
氢能是新能源大赛道,未来将成为最大的新型能源载体。2023年,氢能产业链各环节都取得了大进展,走出实验阶段、商业化步伐加快,在爆发的前夜。
1、电解水制绿氢产业突破,上游制氢企业数快速增加。2022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量达到722MW,同比大幅增长106%。电解槽装备企业从2020年约10家迅速上升到当前超百家。全球前20家电解槽生产商中,8家企业来自中国,如中船派瑞、隆基氢能、考克利尔竞立等。
2、液氢、气氢管道运输大发展。2023年,液氢已初入民用,如国富氢能的民用液氢储存容器开工出厂,液态储氢装备在国内市场蓄势待发。
气氢运输方面,我国首个纯氢长输管道项目,“西氢东送”,标志着我国氢气长距离输送管道进入新阶段。未来,长距离、大规模运氢的纯氢管道的建设将成为发展趋势。2023年4月,中国石化从乌兰察布到北京燕山石化的纯氢管道建设启动,全长400多公里,成为我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据测算,该管道每天的运输的氢通过燃料电池发电可达36万kwh以上,但初期建设投入仅是同等规模的储能电力系统成本的一半。未来可为150万辆氢燃料电池车辆供应氢气。氢能相关的新基建开始了,将大力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的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3、绿氢的应用和场景更多了,氢燃料电池发展加速。2022年,我国氢能重卡全年销量3500辆,同比增长349%。燃料电池装机量方面,2022年燃料电池系统累计装机量506.9MW,同比增长191.7%,较2021年翻番。
2023年,要实现氢能产业破局,产业政策支持不可或缺。一是对中游如氢管道、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二是优化氢能管理制度,将氢气的危化品管理方式转向能源管理,纠正“谈氢色变”的问题。三是增强中游氢储运的经济性,把风、光资源丰富地区以低成本制备的绿氢大规模输送到东部能源消费区域,解决能源资源和消费区域错配的问题。四、对下游的燃料电池等用氢潜力较大的场景进行补贴,通过带动下游需求的方式以降低全产业链成本。
4.2 储能:从多点试用到全面爆发,配储和补贴是重点
储能行业、尤其是电化学储能,正从多点试用到全面爆发,有望成为新的万亿级赛道。2023年储能行业面临着两大修复性改善:第一是供应端,碳酸锂价格从高位修复下行,电池企业以及储能集成企业的成本进一步下降,有利于储能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第二是相关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短缺情况有所缓解。
抽水蓄能、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是现阶段市场的主流,未来,全方位储能建设,看好多元化新型技术路线补充。根据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2022年抽水蓄能约占77.1%,新型储能约占21.9%。在当前的新型储能中,锂电池储能占比94%,其余的铅酸电池、液流电池储能、包括钠离子储能等方式的占比仍然较低。
未来不同的储能技术路线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短期不存在完全替代,而会是多元化并行。比如钒液流电池储能,优势是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环境友好、容量可恢复等,未来的突破重点在于钒电解液成本下降。2021年前,钒液流电池基本是小规模、分散化建设。2023年,钒液流电池产业商业化进程将会加速,代表的是百兆瓦级电站投入运行、下游储能项目开始进行吉瓦时级的招标,每瓦时装机进入3-4元。以后的储能电站,将会是集多种技术路线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最大程度的是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电转化率、减少对电网的扰动和冲击。例如,一个特定的大型储能电站涵盖70%的钒液流储能、20%的锂电池储能和10%的飞轮储能。其中,钒液流电池更适合规模化储能;锂电池储能适合及时应对用电端大规模缺电事件的发生;飞轮储能则具有更好的调频特性,提升储电用电效率。
2023年储能市场继续跨越式发展,配储政策、补贴政策是重点。
一是继续要求风光大基地配储,绿电+储能,推动储能市场加速发展。全球风光伏新增装机量高增,全国30多个省市出台储能相关规划,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储。例如,2023年2月,湖南出台文件明确新能源项目要配置一定容量的新型储能,于2022年12月底前,2023年6月底前并网运行的新型储能项目应分别按装机容量的1.5倍、1.3倍计算所配新能源容量。
二是多省市区域继续对储能产业补贴。例如,2023年4月,东北能监局明确对新型储能各类补偿, 针对新型储能,如果AGC可用率达到98%以上,按AGC可用时间每台次每小时补偿20元。深圳对先进的储能示范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最高支持力度1000万元。
从市场方面来看,2023年,互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的发展空间多、潜力大。一是受全球能源危机影响,居民对于用电的安全诉求较强,备电需求高增推动户储。欧洲、美国户用储能延续了2022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需求持续性爆发。2022年全球家庭储能新增装机量达到15.6GWh,同比增长136.4%。2023年全球新增的货运储能规模有可能继续翻倍增长,或达到35-45GWh。二是随着电力现货市场交易逐步运行,国内电力市场的峰谷电价差扩大,负电价的出现等一系列因素,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大幅提升。企业自发自用具备明显的经济优势,工商业储能增长可期。
4.3 智能驾驶:L3级开始上路,考验商业化盈利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